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栏目 > 军民融合齐发展 >
 

这个春天,你们是披着战袍的天使

发布日期:2020-03-11 责任编辑:admin 来源:未知

这个春天,你们是披着战袍的天使

 

 

2020年03月08日09:47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分享到:
 

“白衣长城,仁心围绕。我们身披天使的战袍。直到舍身忘死后的微笑。我知道,天空即将破晓。”

这是一群抗击疫魔的战士,这是一个坚强英雄的团体,自除夕夜开始,一批又一批的数千名军队医务人员紧急驰援武汉,投入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她们中大部分是女性。在这四十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看到了她们义无反顾的背影、英姿飒爽的军容、无怨无悔的付出,每一位都是坚强的战士、无畏的巾帼。在疫情面前,她们的身影、她们的故事,让我们感动,给予我们向上的力量,她们是这个妇女节最美的逆行者,是这个春天最美的风景线。

“家病房”,把爱和温暖传递给每一位患者 

火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一病区是被患者亲切地称为“家病房”,在这里护士长冯晶和她的队员们给予了患者们家的温暖和亲人般的照料,有的病人出院好多天了,还不忘打电话问候这里的“家人“。

在一次例行查房中,有一位年长的大叔,双手紧紧地拉着冯晶的手说:“我以为我扛不过去了,谢谢你们,真的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我真的没命了。”冯晶握着大叔的手深情地说:“您放心,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位病人,一定会竭尽全力救治大家,您要有信心,我们一起加油!”为了让患者充满信心,早日康复,冯晶和队员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既要让他们积极配合治疗,还要对他们受到创伤的心理进行安慰,“家病房“应用而生。

医护人员与患者互相打气加油。李芳 摄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家病房“的护理理念,由于隔离病区内的患者都没有家人的陪伴,不仅要承受新冠肺炎所带来的身体的病痛,还要忍受心理上的紧张担忧。让隔离病房变得有温度,有爱的地方就是家,这就是冯晶和她的队员们创建“家病房”的初衷。她们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一人一策,从温情照料,精准护理,多样化健康宣教和特色护理等方面实施精准护理,贯穿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

“家病房”为患者带去温暖。李芳 摄

在这个病房里,每天都充满了温情和感动。护士长冯晶查房时看到李大妈的头发有点乱,就拿起梳子认真地给她給梳了起来。护士秦毅在护患微信群里看到28床王阿姨急需要一个手机充电器,就把自己的送过来,还带了两个苹果,祝福王阿姨幸福平安。魏英娟看到13床阿姨的指甲长了,立马找来指甲刀给她修剪了起来。38床的老奶奶视力不好,又不太会说普通话,护士樊婕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纸上让奶奶看,有效解决了一些沟通难题。

28床的阿姨拿着护士罗妮亲手制作的小花,哽咽着说,姑娘我一定要记住你,等阿姨好了给你做热干面吃。15床的叔叔和护士柯小娥拿着写满心里话的心形小卡片合影,他要把这些难忘的瞬间永远地保存在手机里,在这个家一样温馨的病房里,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他战胜了病毒,获得了重生,他忘不了这里的每一张面孔,爽朗的李芳、细心的秦毅、认真的李琳、踏实的任菊香……每个人的特点,他都记得非常清楚。

医护人员为每位出院患者都准备了特别的“出院礼物”。李芳 摄

有爱的地方就是家,所有的付出都有温度!冯晶和她的队员们努力将“温暖”传递给每一位患者,让爱始终环绕在他们身边,大家齐心协力,抗击病毒,驱散阴霾,迎接光明。

火神山医院治愈出院的患者越来越多,大家的精气神也越来越好,因为春天已经来了。

光谷之声,我们是战疫前沿的最强天团

在火神山医院有一个温暖的“家病房”,而在武汉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二科,却战斗着一群年轻的医护“天团“,她们意志坚定,活力充沛,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穿梭在病区,为患者做生活护理、喂饭、服药、做治疗,忙忙碌碌,井然有序,一个病房接着一个病房。

2月22日,是党小宁来武汉的第5天,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像往常一样她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大大的护目镜进入与新冠肺炎病人面对面接触的隔离病房,手脚利索地给老人翻身护理。

党小宁帮助患者翻身。杜丽娜 摄

护士李晋在给38床病人换药的时候,临床的叔叔念起了她写在防护服上的字:“听妈妈的话吧,晚点再恋爱吧!李晋,你谈恋爱了吗?”

“没有呢!”

“对不起……只能让你们晚点再恋爱了,都是我们不好,害得你们这么辛苦,大老远过来帮助我们……”

李晋帮助患者下床。杜丽娜 摄

这只是她喜欢的一句歌词,叔叔却当真了。叔叔浓重的武汉口音让李晋的鼻子瞬间一酸,眼眶也湿润了。“不能哭!这是在病房,好多事还等着我去做呢!”病人的歉意和关心,使李晋她们十分感动。是的,病房就是战场,身穿厚厚的防护服,她们都是与病毒抗争的战士。每天早上是最忙的时候,测体温、量血压、采集咽拭子、抽血……她要求自己任何一个动作都不能马虎。

工作中的范洁。杜丽娜 摄

护士范洁是同事眼中的女汉子,别看她个子小,干起活来可是有板有眼,在医疗队到达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后,感染二科是首个收治患者的病区,范洁向护士长请求作为第一批人员进入红区工作,护士长考虑到她身体有点单,让她休息休息第二批再进,她软缠硬磨地要求第一批进去,护士长拗不过这个倔强的姑娘,只好把她排在了第一批。

核对信息、扎针抽血,取药配药、更换液体、监测体温……这一连串的操作,在范洁眼里那都不是事。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晚上回到宿舍,大家看到的依然是那个乐观坚强的“女汉子”,她说等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春暖花开,和大家一起去武大看樱花。

孙亚飞为患者治疗。杜丽娜 摄

“我在黑暗中,化作一个火种,想为你点亮整片的星空…”

听着自己喜欢的歌曲,孙亚飞靠在通勤班车的座位上,看着车窗外那些一闪而过的小小窗口,想起了妈妈!出发那天,听说自己要去武汉,妈妈沉默了好一会儿说:“照顾好自己,做好防护,妈妈很担心你,但妈妈以你为傲,去吧,我们等你回来!”

“妈妈,等战胜疫情,我们再见。”

在光谷院区,孙亚飞和张佳、程娜、惠佳、寇蓓蓓等这些朝夕相处的战友们,牢记组织的重托和亲人的鼓舞,与来自各个单位支援湖北武汉的医疗队员们一起,和时间赛跑,与死神抢命,科学施救,精心护理,帮助一位位感染患者重拾生命的阳光。

47床是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91岁的老奶奶,护士王培小心翼翼地给老人抽血,生怕扎疼了她。46床阿姨的儿子是位人民警察,也奋战在战疫一线,在送母亲到医院后也被隔离了!老人方言重,沟通起来有一定困难,护士鹿妮妮就一遍遍地听,反复比划,直到老人点头为止。

大家的努力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和赞扬。谢谢!你们辛苦了!几乎每到一个病房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冬天渐走渐远,春天也已来临。

年轻的姑娘们,你们是光谷院区里的最强天团,向阳而生,逆风而行,在这里,你们是最靓的崽、最美的范。

两地书,家国情,你是我们的骄傲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家是你们的最强后援团。崇拜、爱怜、惦念,一封封带着余温的家书,从西安飞到武汉,因为那里有他们最爱的人。

王培:你是我的爱人,更是我的英雄。

“今天是你到达湖北的第15天,我和家里人时刻都在关注着前线的情况,往常每天的电话和微信,如今都变得难能可贵,你短暂的问候和简单的信息,都给予我们莫大的安心。“

……

“你是我的英雄,是我的骄傲,是我们全家人的自豪,娶到你是我的福气,你让我知道当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才是唯一和正确的选择,你诠释了什么叫巾帼不让须眉。我们一定做好坚强的后盾,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期盼着你凯旋! “

工作中的医护人员们。杜丽娜 摄

这是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王蓓的丈夫李越写给她的一封家书,饱含深情和无限思念。队员赵晓宇同样也收到了丈夫的微信家书,称赞穿上防护服的她最美。

信中丈夫这样说道:晓宇,我亲爱的妻子,2月2日是我们结婚十周年纪念日,也是你进入新战场的第一天,你一直到半夜都在忙着布置病房、搬运物资,估计早已忘记了这个日子!虽然我们不能一起度过,但争分夺秒为抢救更多患者生命而连续战斗的你却让我们的纪念日更有价值,更值得纪念…… 亲爱的,对你我心里已不仅仅是满满的心疼和牵挂,更多的是对你和与你一起并肩作战在一线医护人员的尊敬和感动!因为你们,疫情后方更多人的居家隔离才有了意义;因为你们,更多人才坚信战神疫情的曙光一定会出现!在家中,你是娇妻我护着你;在战疫的战场上,你是勇士护卫着万千人的健康!敬你,最美的白衣天使!

赵晓宇在为患者做治疗。杜丽娜 摄

看着丈夫一句句充满深情的表白,赵晓宇百感交集,在大事大非面前,她感谢丈夫的鼓励和支持,感谢家人的理解和奉献。在夜深人静的房间里她回了一封《与夫书》(节选):

亲爱的老公,你不用担心,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时候能到一线参与救治工作我很光荣,我一定要坚守好这块阵地。虽然厚厚的防护服会被汗水浸透,湿漉漉的汗水会顺着皮肤往下流淌,护目镜也会时常处在气雾笼罩之中,但我现在已练得得心应手,虽视线模糊,穿刺总能一针见血,你是不是应该表扬我呢?现在,病区的患者已经治愈出院了好多,一些叔叔阿姨还要了我的微信,说以后要到西安来呢!一切都会过去的,我们很快就会胜利,等我归来,我们再好好纪念一下。

郭玮的双胞胎女儿给妈妈唱歌。李芳 摄

“妈妈,您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医疗队员郭玮的双胞胎女儿在微信视频中给妈妈唱了她们心中的歌。

“女儿,注意防护,治病救人是你们的职责,妈妈支持你……“

”丫头, 你是最棒的,全家人以你为荣,好好干,多救人……”

地有界,心无疆。一封封家书带着崇拜、爱怜和惦念,从西安飞到了武汉,因为那里有他们最爱的人,她们用坚守和奉献诠释了责任担当。

这个三月,这个国际劳动妇女节,你们是披着战袍的天使,是春风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薛博瑞 殷凡茗)

 
 
(责编:陈羽、曹昆)

上一篇:这个春天,你们是披着战袍的天使 下一篇:军医董宇超:火神山医院感染科的“超人”